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意见》(云政办发〔2020〕47号)和《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曲政办发〔2021〕55号)精神,结合罗平实际,加快推进体育强县建设,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聚焦竞技体育争金夺银、群众体育惠民利民、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体育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高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县域经济融合发展、体旅结合为突破,大力实施基础工程赛事品牌工程,突出体育文化内涵,努力把罗平建成体育旅游竞赛基地和国际国内知名生态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为中国·曲靖国际高原体育城建设发挥出应有的贡献和作用。
到2022年,建立与罗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显著增强;体育运动项目布局科学,竞技水平稳步提高;高原特色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智慧化体系进一步完善,高原体育城建设进一步推进。
到2035年,系统完备、规范有效的现代体育制度基本建立,体育领域现代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全民健身活动更加科学、便利和普及;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体育精神更加彰显,全民健身氛围更加浓厚,业余训练水平有所提高,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组织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显著提升;竞技体育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男子项目与女子项目、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三大球”与基础大项等实现均衡发展,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青少年体育服务更加健全,身体素质明显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结构更加优化,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罗平国民经济增长点;体育文化繁荣发展,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更加扎实;助力全面建成国际高原体育城。
到2050年,高原体育城作用更加凸显,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体育综合实力和城市影响力居全市前列;竞技体育人才在各类比赛中有新的突破,体育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工作任务
(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推动罗平县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健全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2.统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城市“15分钟健身圈”。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有序促进各类体育场设施向社会开放。到203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5%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每万人45人;公共体育场馆低免开放率达100%;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5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8%以上;行政村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达100%。
3.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每年元旦、劳动节、国庆节、全民健身日、“6·23奥林匹克纪念日”等节庆,大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宣传活动。在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工间操。
(二)发挥高原特色优势,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力实力,推进高原体育城建设
4.建立完善罗平特色竞技体育发展体系。着力发挥全县特色体育传统优势。鼓励发展壮大骑行、游泳、羽毛球、拳击、散打、柔道等潜优势项目。
5.提高训练水平。建立健全符合罗平县情的训练管理 、考核评估和综合保障制度。科学布局项目训练网点,推动全县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创建,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项目布点每项不少于1个。
6.加强人才选拔培养和体育基地建设。加强体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着力培养较高水平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经济人才等,提升体育系统管理人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构建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体育工作者队伍。积极申报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特色学校和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以县体育馆为中心,抓好游泳馆、羽毛球馆、网球场、田径场等硬件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罗平国际高原垂钓基地、中国·曲靖国际高原罗平航模展等基地建设。围绕承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建设满足赛事需要、符合国内国际规范的标准赛道和体育设施。
7.优化竞赛制度体系。按照《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校园体育“321”行动计划的意见》(曲委教组〔2020〕4号)要求,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支持学校以运动队、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课余体育健身训练,建立常态化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开展竞赛活动,举办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三)深化体教融合,夯实体育强县基础
8.完善体教融合体制机制。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有关要求,推进体育教育思想、目标、资源、措施等深度融合。强化政府对青少年体育的公共服务职能,鼓励社会力量进入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促进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规范发展,广泛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推动运动项目普及和运动技术、技能水平提升。
9.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以中考体育改革为契机,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把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学校要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工作目标,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全面推行““双减””政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鼓励学校以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基础大项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重点,组织开展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
10.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围绕全县区域教育中心建设,持续打造高原体育强县。抓实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综合治理两大工作,持续打造现代教育体育强县和区域教育中心。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基础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11.强化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综合能力,加大对中小学校(幼儿园)分管体育副校(园)长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力度。
(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提升高原体育发展新动能
12.坚持特色发展。完善高原体育特色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优化体育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推进集高原体育训练、全民健身、体育旅游、体育科研、体育文化交流为一体的云南高原体育基地群建设。以花海马拉松赛、花海山地际自行车节等“一县一品·七彩云南”系列品牌赛事为引领,持续打造高原特色品牌赛事。
13.推进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与教育、旅游、文化、卫生健康等深度融合,以打造罗平旅游环线和推动全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旅游观光+户外运动+赛事体验”为实现路径,积极引导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持续培育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到2025年,力争打造罗平县云上花海田园综合体、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1个(大补懂)、体育旅游徒步精品线路1条(四箐公路)、体育旅游精品赛事2个(花海马拉松赛、花海自行车节)、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2个(九龙瀑布风景区、大补懂)、搭建各类体育旅游资源推介平台,提升体育旅游产业交流合作水平。
14.促进体育消费。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机制,鼓励公共体育场馆延长开放时间,开发健身产品,提供体育培训服务。推进夜间经济发展,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载体,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健身活动,举办适合大众参与的各类比赛。加大各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力度,开展夜间体育培训、竞赛等活动。全县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和符合条件的小型场馆,全部面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全年开放天数不少于330天。打造智慧场馆,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手机平台,从事体育场馆预订、场馆管理、体育视频、体育赛事等移动APP或智能产品的研发,提高场馆智能化水平。
15.加强体育市场监管。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行业自律、公众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建立体育企业信息归集统计机制,分类指导、分类施策,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体育信息公开制度,对经营异常或严重违法失信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示,强化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
(五)促进体育交流合作,提升罗平对外影响力
16.搭建体育赛事交流平台。促进对外交流,充分利用罗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环境,拓展体育交往空间,做“民心相通”的体育使者,促进人文交流及经贸合作。
17.打造罗平特色体育赛事品牌。持续开展花海马拉松赛、花海山地际自行车节等“一县一品·七彩云南”系列品牌赛事活动,不断提升办赛能力和规模,提升赛事影响力,打造自主赛事品牌。
(六)繁荣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18.发展体育文化。建设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人和体育名师队伍,推动罗平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鼓励各级各类媒体增开体育节目、专栏,宣传普及健身知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各级各类学校通过课堂、宣传栏、体育影视观后感等形式,讲好祖国至上、拼搏奉献的体育故事,树立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体育价值观。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体育强县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同时,要强化协调联动,形成推进体育强县建设的工作合力,确保体育强县建设各项目标如期完成。
(二)优化政策支持。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要求,完善体育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强县建设,确保罗平县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达全市前列。对接落实市级体育发展规划,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体育税费政策,对符合推进体育发展的税收、金融、用水、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的,依法依规予以支持,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
(三)加强经费保障。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制定适应体育行业人才培训计划,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构建体育人才引进、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长效机制,强化政府对公共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投入,把全民健身事业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四)强化科技支持推动体育科技服务。创新体育科研机制,推动县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智能化建设,加强体育科技攻关、科技服务,推进“数字体育”建设,促进全县体育发展现代化、智慧化、便民化。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
罗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15日
附件
重 点 任 务 分 工
序号 | 重点任务 | 责任单位 (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 |
1 | 加大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 | 持续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 自行车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文体广场以及篮球、排球、足球等场地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利用城市空置场所、 地下空间、权属单位物业附属空间,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功能体育场所;完善新建居民小区、大型综合商业体等体育设施配套功能;构建城市"15分钟健身圈";打造智慧场馆 。 |
县发改局、县工信商科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财政局、县教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
2 | 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开展 | 利用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全民健身日、“6·23奥林匹克纪念日”等节庆,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支持各乡(镇)、街道政府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民族节庆赛事活动;持续推广推广工间操;鼓励各单项体育协会举办群众性的体育赛事。 |
县总工会、县妇联、团县委、县民宗局、县文旅局、县卫健局、县教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
3 | 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 做优做强竞走、中长跑、自行车、拳击等耐力项目,持续打造拳击、散打、柔道等潜优势项目,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普及性项目;加强对教练员、训练管理服团队、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国家级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争创新周期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省和国家输送更多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 县教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
4 |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打造高原特色体育产业综合体;充分发挥县体育馆和各级公共体育场地优势,积极申办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推动竞赛表演业发展;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促进体育消费;培育体育龙头企业。 | 县发改局、县工信商科局、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教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
5 | 推进体育与旅游、医疗、良养深度融合
| 创建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开发体育旅游特色项目,打造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线路、赛事、目的地;鼓励医疗机构开设运动康复门珍,支持在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健身频道等公共服务设施中建设体医融合设施。 | 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文旅局、县卫健局、县教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
6 | 推进体教融合发展 | 优化体教融合体制机制,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进入学校开展训练和指导;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创建,支持学校开展一校多品体育项目,鼓励学校招收体育特长学生;加强青少年俱乐部和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监管,鼓励社会力量进入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领域;认真贯彻《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校园体育“321”行动计划的意见》持续开展校园联赛和学生运动会。 | 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人社局、县教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
7 | 促进体育文化建设 | 鼓励各级各类媒体增开体育节目、专栏,宣传普及健身知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各级各类学校通过课堂、宣传栏、体育影视观后感等形式,讲好祖国至上、拼搏奉献的体育故事,树立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体育价值观。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 | 县融媒体中心、县教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
8 | 加大体育发展政策支持力度 | 落实体育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确保体育领域支出在本级财政中的占比逐年提升;落实好优秀运动员就学、就业政策;加大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
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税务局、县教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