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村观摩点简介
沙湾村,共有111户436人,有党员9人。2018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在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暨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四力”作用的有效发挥,推动村庄建设发展。一是强化支部的组织力。通过换届,选优配强村组干部,充分发挥其“领头雁”的作用。抓好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全村事务中统领作用,做到党支部对村务先知、先议、先做。二是突出党员的凝聚力。通过学习教育,开展谈心谈话,切实让党员找到归属感、责任感,更好的团结在一起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三是发挥乡贤的公信力。将有能力、有见识的人纳入乡贤议事厅,帮助村两委共同管理村务,使其参与、融入到基层管理中,在村庄建设中起带头作用。四是提升群众的向心力。建设初期,先后召开民情恳谈会110场次,了解群众意愿,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并由群众自愿推选代表7人全程参与规划建设。村庄建好后,又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让村民参与村庄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在服务本村人民群众工作中,沙湾村依托“一站一厅一点一队”阵地作用发挥服务,一是成立党群服务工作站,主要提供政策咨询、村务公开、业务代办、帮扶慰问等工作。推行全程代办制,推出“菜单式”服务及上门服务。二是成立“乡贤议事厅”,动员3位群众基础好、懂政策、热心为群众办事的老干部、党员和致富带头人担任乡贤,协助做好矛盾纠纷调解、政策宣传、遗留问题化解等工作。三是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积极对接各县、镇各实践主体,积极开展“送理论、送政策、送文化、送科技、送文明”的文明实践五送活动3次,持续开展“立家规、亮家训、传家风”等各类宣讲活动10余次。四是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点单式”志愿服务。陆续开展卫生清扫、“义诊”、文明宣讲等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
通过绿化美化工程实施和人居环境整治,如今的沙湾,院外绿树成荫,院内花团锦簇,到处都是美丽的乡村田园风景,实现了“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景美”的生态和谐画面。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导,村民管村、治村的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如今的沙湾,家有患难,邻保相助,完成了新农村邻里和谐的最好诠释。通过政府“雪亮工程”的实施,沙湾村治安防控体系也随之建立,如今的沙湾,社会秩序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成效显著。近几年,没有出现通过暴力手段解决矛盾纠纷的问题,刑事案件更是保持“零发生”,展现了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通过“评先争优”,引领社会风气逐步向善,如今的沙湾,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逐渐形成一种你追我赶,唯恐落后的新局面,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板桥镇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
板桥镇素有“滇黔锁钥”和“旱码头”之称。按照国家乡村振兴和县委建设“国内外知名健康生活目的地”要求,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分别建设以学、养、娱、购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云上住”,依托现有的餐饮、住宿、团建等优势,以“旅居游学”为主题,重点建设劳动教育实践、田园风情摄影、科普教育实践、青少年户外素质拓展四大基地和精品民宿,着力打造集游学、观光、团建、采摘、旅居体验为一体的乡愁旅游新村。
“维古养”,突出维古村生态宜居、适于养生、药材丰富等特点,以“康养体验”为主题,重点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及展示馆、康养民宿、养生理疗馆及食药同源特色餐厅等,全力打造食药同源、保健理疗、山林漫步、中药实践等集观光度假、康体养生为一体的康养旅游新村。
“普鲁娱”,凸显普鲁村自然风光奇、秀、险、灵的特点,以“探险竞技”为主题,完善村庄功能设施,积极搭建竞技平台,举办风情摄影、登山越野、户外露营、写生比赛、低空飞行等活动,打造探险摄影、登山休闲、竞技体验为主的探险旅游新村。
“洗彩衣购”,依托当地油菜、小黄姜、蔬菜、中药材等主要产业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以“农村生活体验”为主题,实施初级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事体验项目,鼓励民营企业和当地群众加快土特产品、特色小吃、手工艺制品等旅游商品开发,重点开发古法榨油、地方小吃、中草药材、手工宣纸等特色产品,突出建设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展示场馆,构建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农业旅游新村。
板桥镇作为全县小黄姜的主产区和交易地,建成占地350亩的西南地区最大小黄姜国际交易市场,年交易鲜姜超过35万吨,干姜5万吨,交易额达25亿元。2016年7月板桥镇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为推动罗平小黄姜“一县一业”高质量发展,板桥镇深入推进小黄姜规模化种植、绿色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着力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小黄姜生产、加工、仓储、交易集散中心。2020年,通过建强小黄姜协会党支部,重组小黄姜协会,引导规模化种植,发动12家合作社投资1.76亿元,科学规划建设占地62亩的集冷藏、清洗、低硫姜烘烤、洗姜废水处理于一体的罗平小黄姜产业园冷链物流中心,建设鲜姜保鲜冷库8个,20000平方米,可储藏鲜姜5万吨;鲜姜清洗生产线4条,8000平方米,年清洗量可达10万吨;低硫姜烘烤生产线4条,4000平方米,年生产低硫姜2万吨。冷库建设项目于2020年10月底完成并投入使用,并计划2021年再建鲜姜保鲜冷库20000平方米,实现鲜姜年储藏量超10万),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小黄姜仓储、保鲜冷藏、销售、冷链物流中心。可稳定全县3万余户10万余人从事小黄姜种植、仓储、加工、销售、冷链物流产业。
板桥镇地处滇贵黔三省结合部,辖13个村居委会(社区),有彝族、布依族、苗族、回族等22种少数民族4005人,占全镇总人口5.6万人的7.15%,其中彝族2658人,布依族794人,其他少数民族553人;有179个各民族聚居村组,属典型的散杂居民族地区。
板桥镇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建设,有效推动中央、省、市、县各项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是高位推动。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动员会和推进会,全面落实“十创十进”主体责任。二是营造氛围。运用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媒体积极宣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工作。利用赶集日、节假日活动组织人员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在民族村寨开展民族团结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与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紧密结合,在各类活动加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相关内容,不断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五个维护”意识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不断夯实。三是多创结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创文、创卫、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疫情防控等工作深度融合。实施饮水、交通、电力等一系列民族惠民工程,努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用电难、吃水难、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
板桥中心完小是我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个缩影,学校共有教职工63人、少数民族6人;学生1366人、少数民族109人,有布依、蒙古、苗、瑶等十一个少数民族。该校主要从六个方面开展创建:一是落实职责。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创建任务。二是营造氛围。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制度。制作民族团结进步文化走廊,展示各民族的民风、民情和民俗。通过升旗仪式、班队会等形式宣传民族知识。三是提升素质。对全体教师进行党的民族政策专题培训,学习民族教育相关文件精神,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四是丰富内涵。设置民族教育课,使学生做到“四会”:会画一幅少数民族题材的画、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个民族舞蹈、会讲一个民族故事,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五是组织活动。通过班会、书籍、板报、电影、演讲等活动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在活动中以知识为载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六是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意识,调动社会成员参与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活动中,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鸡场村隶属于钟山乡老鸡场村委会,村域面积4.13平方公里,辖2个村民小组,人口791人。全村经济来源以传统农业与外出务工为主,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0元。鸡场村坚持以农村基层党建为核心,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注重强化党建引领、组织引领,建立健全系列机制,开展五项行动,夯实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乡村振兴由全体村民共建共治共享。
一是开展基层党建示范提升行动,巩固基层治理基础,大手笔布局乡村基层治理骨干队伍建设。
二是开展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以“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多方发力,调整产业结构,丰富种植品类。
三是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大力实施五小工程建设,美化人居环境,对老旧建筑物进行拆除改造,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协调污水整治项目落地运行,改善农村路域环境状况。
四是开展网格化乡村治理行动,用好三支队伍,抓好三个制度,达到三治融合、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三个目的。
五是开展集体经济稳固壮大行动,深挖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壮大合作社经济规模,村集体经济年创收6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