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版

罗平县2022年9月重点工作现场观摩点简介

  • 罗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22-12-21 11:12

富乐镇发欣高原绿色生态农庄观摩点简介

 

罗平县富乐镇法本村辖区面积23.09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433米,居住着汉、彝、回、布依、白、水等民族,下辖9个自然村929户3717人,这里群山滴翠,物业兴旺,典型的卡斯特岩溶地貌美不胜收,勤劳致富的各民族共享共荣。全村人均耕地面积1.88亩,产粮847公斤;2021年末,全村生产总值达52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459元。

近年来,富乐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谋发展、抓振兴,富乐镇发欣高原绿色生态农庄建设项目作为富乐镇乡村振兴及产业发展的示范点,始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坚持“护生态即是保收入、优生态即是创收入”的理念,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及示范带动作用。

富乐镇发欣高原绿色生态农庄建设项目坐落于富乐镇法本村委会发欣林场,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自2021年末启动,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一期项目建设,共整合集体土地302.55亩,规划建设五个功能区,其中:农特产品展示及农庄会客区占地4亩,土法腌制火腿及餐饮服务区占地4亩,林下土鸡、野鸡、胡峰养殖区占地13.42亩,时鲜果蔬采摘体验及钩藤中药材试种区占地21.55亩,野生菌采摘及自然观光区占地221.21亩。二期项目争取2024年前后启动,通过农庄一期项目示范带动,引导更大范围内的群众发展林下经济,拓展种养殖产业规模,借助富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的大好契机,打造罗平北部片区林农产品及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利用临近高速出口便捷的交通优势,进一步拓展延伸物流产业,加速推动区域产业联结,带动区域内群众增收致富,让更多人家门口就业,更多农特产品走向市场,赢得产业振兴先手棋。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依托发欣高原绿色生态农庄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支部,筑牢党建引领“一盘棋”

聚焦“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目标,强党建、强堡垒,重基础、重长效,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发展项目上、产业链上、合作社上,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坚持需求与供给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科学谋划乡村产业布局,通过从外地请、在产业中练、在能人中导、在改革中聚等方式引人、育人、用人、留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二、重联建,壮大集体经济“一张网”

项目运作实行“2+N”即“党总支+公司+N(农户)”模式。党总支发挥统领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依托公司规范化运营,以村委会为纽带构建起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的桥梁。村委会以集体土地出租形式参与建设,预计村集体年均增加收入不低于5万元;党总支引领村集体以劳务输出、发动群众参与种养殖、直播代购群众特色产品等形式参与到企业运作中,使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务工、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农特产品,参加法本植树造林绿美家园行动均有收入的绿色生态增收发展模式,项目一期建设预计吸收村民务工40余人,人均月增收3500余元;带动村民发展种养殖以及火腿、蜂蜜、面条、谷熟菌等农特产品生产加工70余户,户均增收7000余元。通过“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支部建强、企业见效、农民增收、生态渐好、社会和谐,促进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双优,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共建共享绿美法本。

三、护生态,彰显发展优势“一幅图”

富乐镇林地面积153853.05亩,有林地面积84027.6亩,辖区拥有土城联营林场、发欣林场两大林场,其中土城联营林场占地41000亩、发欣林场占地5860亩,全镇林地面积占比49.21%,森林覆盖率32.41%。下一步,富乐将继续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立足森林覆盖优势,致力于扩大优势并将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成效,持续通过森林管理、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争当罗平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产业振兴示范员,将富乐打造成为罗平“碳库”,“初心使命”筑牢“两山”建设”,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将富乐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高原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新乡镇,更好的擦亮明清古镇、迤东富乐金字招牌。

  

 

富乐必米村农业种植产业园观摩点简介

 

必米村委会位于富乐镇西部,辖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425户,人口5593人,有耕地3897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6953元。富乐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四联”模式,促进强化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选路子, 兴产业,确保利益联结“实”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富乐镇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探索实践在必米村委会种植大葱300余亩、茭瓜500余亩、在沙河村委会发展白土瓜1500余亩、香椿产业600余亩、在阿洪、半坡、红岩村委会发展水稻产业3500余亩,富乐社区发展猕猴桃种植80余亩,全镇花椒种植700余亩,乡村农业产业园初具形态。结合各村实际,全面建立起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人口100%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把推动农民增收与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利益联结既联得上更联得实。

二、想法子,强堡垒 ,确保利益联结“牢”。

富乐镇把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增收作为考核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的硬指标,发挥好党支部的引领作用,走“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路子,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用活本地资源,改变传统“农户单体作战,零种散卖”的发展方式,以支持龙头企业带动集中连片种植模式逐步体现出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从壮大村集体经济入手,由党支部统一流转农户土地出租给合作社,同时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入股合作社,用于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合作社每年分红给村集体经济5万元,流转土地收益3万元,村集体一年收入达8万元。

三、迈步子, 建机制,确保利益联结“长”。

富乐镇构建了全方位贯通、全要素保障、全产业链支持、全领域覆盖的产业帮扶政策体系。2022年罗平县富乐镇东益业科技合作社共流转必米村委会5个自然村100余户农民土地种植大葱、茭瓜,形成了必米蔬菜种植基地,2022年实现将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和农村低收入家庭全部纳入合作社或与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绑定发展。以订单收购、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就业务工等方式与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带动必米村委会60余户零散种植大葱,一共200余亩。其中“建档立卡户”14户,“脱贫不稳定户”3户、“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种植,每年可为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人均收入增加收入2000余元。

三、赚票子,搭平台,确保利益联结“紧”。

富乐镇通过政府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合作社,合作社带动农民等方式,推行“一地三金”模式,土地流转获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加快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紧密联结的利益机制。2022年在必米村委会组织蔬菜种植、肉牛养殖等种养殖培训8期次,参训人员130余人次,其中脱贫户和监测对象50余人次;吸纳常年稳定到蔬菜基地务工的本地人员11人,短期零时务工500余人次,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赚票子。尤其是在云南海牧牧业的支持下,必米村返乡青年通过建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分散养殖的方式,计划带领全村100余户村民养殖肉牛,创建“千头肉牛养殖村”,做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致富一方人。

 

 

 

马街宜那种养殖一体产业项目观摩点简介

 

近年来,马街镇党委、政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抢抓融入全省“绿色食品牌”、全市“高端食品基地”、全县“生物资源加工基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紧紧围绕打造 “罗平北部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致富带头人,创新实施种植、养殖和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推动生态农业向纵深发展,打造出生态循环农业新样板。

种养结合,循环高效。在发展理念和示范基地规划上,坚持以“减排放、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以“种植基地、养殖小区互促共建”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桥梁作用,因地制宜,“以有机肥为纽带,上联畜牧生产,下接山地蔬菜种植”把养殖产生的粪肥还田做肥料,生产出生态绿色蔬菜,蔬菜下脚料进猪圈喂猪,生产出优质生态猪肉,一个集“生猪—有机肥—蔬菜、花卉”为一体的“生态养殖”+“特色种植”的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基地由此形成。这种模式每年可提高蔬菜产量18%左右,养猪成本可降14%左右。资源效益兼具环保效益。 

产销一体,示范带动。在循环产业理念的指引下,该基地生猪养殖场扩建到2个,大牲畜育肥场1个,年生猪达到存栏2000头,出栏3000头;蔬菜花卉种植基地2个,种植面积也由最初的300亩扩大到现在的760亩,并成功培育种植适应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蔬菜品种10余种,蔬菜年产量可达400吨,并利用山地气候差异,变劣势为优势,延缓蔬菜上市时间,形成反季节蔬菜,每亩可实现增收1000元左右。同时,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该基地于2017年通过生猪类“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8年在罗平金塘农贸市场设立专门的生鲜店,搭上了由基地直供消费者的销售“直通车”,2021年5月,6个蔬菜品种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仅2021年销售收入就达588.96万元,真正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现在正进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申报。目前,马街镇现有发展比较成熟的蔬菜种植基地集中在阿东、旱谷地,生猪养殖小区集中在宜那、歹墨、戈背,示范基地的创建,为下一步马街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互促共建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带动。

生态经济,幸福农家。在基地蓬勃发展的同时,周边的老百姓也找到了增收的机遇。为充分利用和盘活资源,该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联结机制,让周边百姓参与到生猪养殖中来,将生猪养殖产业链延伸到农户,基地每年向有意愿的农户投放仔猪500多头,平均每头仔猪让利150元至200元,老百姓用自家的猪圈帮基地养猪,防疫等技术跟踪服务由基地无偿提供,生猪出栏由基地按照不低于市场价的标准进行回购。通过这种模式,老百姓养猪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已有200多户农户与基地达成了供养模式,户均增收达5800元。同时,通过土地流转、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和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共吸纳劳动力稳定就业26人,7年来共带动210户农户,其中脱贫户11户增收致富,实现年户均增收4500元,每年兑付农户土地流转租金和劳务费等共100多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