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版

喜讯丨罗平县4个非遗项目入选省级名录

  • 罗平县人民政府
  • 2023-01-19 12:07

近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7项,罗平县组织申报的布依族把式舞、布依族八音坐唱、姊妹箫制作技艺、布依族服饰、泥塑5个项目,其中4个入选。为了做好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通过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开展细致的调查补录、数据采集、文本撰写和材料审编工作,最终形成高质量的调查申报材料5套,撰写调查报告8万字,申报文本5万字,申报片5部,高质量的完成了申报工作,取得了理想的成绩。罗平县现有非遗项目109项,其中省级项目9项,曲靖市级项目32项,罗平县县级项目68项。

 

一、

布依族把式舞

 

布依族把式舞

布依族把式舞,又称兵器舞。“把”指兵器的种类,“式”是指耍法、套路、招式。一套完整的把式舞人数为16人,道具由流星、双节棍(链夹)、大刀、三尖钗、耥耙、股杆、齐眉棍、霸王鞭(金钱棍)八种兵器组成,其中,金钱棍(霸王鞭)为女子专用兵器。布依族把式舞成型的舞蹈套路有17套,以鼓、大镲、小镲为伴奏乐器,舞蹈动作随乐器节奏无限反复,民族特征鲜明,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布依族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八音”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是由八种民族乐器组成乐队而得名。通常有笛子、箫筒(无膜笛)、牛骨(马骨)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镲等乐器。这种曲艺说唱形式是以丝竹类乐器为伴奏、锣鼓为节奏,配合齐唱、念白与表演,取材于布依民间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表现出布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丑恶的鞭挞,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姊妹箫制作技艺

姊妹箫制作技艺

姊妹箫制作技艺是苗族和布依族同胞世代相传的乐器制作技艺,罗平县苗族布依族聚居区均有流传,分布在大水井乡,长底布依族乡和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其中鲁布革乡是姊妹箫制作技艺的主要流传区域,乡域内部分苗族布依族成年男子能较好的掌握姊妹箫的吹奏及制作技艺。姊妹箫是苗族的民间乐器,因有两根一样长短、粗细的竹管并排连在一起吹奏而得名。苗族布依族同胞有以歌寄情的习俗,姊妹箫通常在农闲娱乐、谈情说爱、婚丧嫁娶时演奏。姊妹箫因其小巧精致,便于携带、制作取材便利、音色优美等特点而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姊妹箫制作工序繁多,分为栽种、采料、清洗、煮黄、矫正、晾晒、截短、打磨、选料、定音孔、开音孔、修整哨口、安装哨口、捆扎、套垫片、装饰美化等十六个基本步骤。演奏方式为双唇轻含哨口,双手平握箫身,手指自然放在音孔上竖直吹奏。姊妹箫音量不大,音域在一个八度内,音色较为雅致,曲目以苗族的情歌、民间小调为主。姊妹箫是苗族人民喜爱的民间吹奏类乐器,因其特点为两根粗细、长短一样的竹管并列排在一起而得名。姊妹箫体型小巧,便于携带,无论是在制作技艺、演奏形式、音乐特色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容。

 

四、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特点:每个民族的服饰,往往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区域特点,生活风貌,审美观念等,具有这个民族的鲜明特色。布依族服饰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结合气候和地理条件,形成各种不同的款式。素雅、明快、庄重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特色。布依族服饰面料:布依族在服装用料都全部采用纯天然的材料 ,据布依族古歌和宗教经典《摩经》的记载 ,早在新石器时期布依族先民就发明了用植物纤维编织成布的技术 ,最初的纺织以葛、麻为原料,后来用棉花。布依族服饰面料多为自织自染的土布,有白土布,也有色织布。色织布多为格子、条纹 、梅花、辣子花、花椒 、鱼刺等图案 ,多达两百多种。布依族服饰内涵:布依族服饰中的图案纹样具有很高的美学意义和价值,是布依族崇尚和谐统一,追求完美等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包含了布依族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