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版

安乐洞摩崖石刻:凝固在崖壁上的时光密码

  • 县文化和旅游局
  • 2025-08-18 16:32

沿着罗平九龙街道牛街居委会水塘村蜿蜒的山路向上,层层叠翠中,安乐洞如一位沉睡的老者,静卧在海拔 1534 米的山上,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山风掠过崖壁,带着青草的气息,仿佛在低语着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

从寨子旁边踏上崎岖的山路,一个 S形的转折后,安乐洞便豁然眼前。洞口的石灰石熔岩上,四块仿匾额的摩崖石刻静静矗立,历经三百余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它们是清康熙年间罗平知州张含章、颜光岳与当地文人张洪范两次游览时留下的墨宝。张含章来自山西太原,颜光岳则是山东曲阜的贡生,两位知州与文人雅士结伴同游,在这清幽洞府中挥毫泼墨,将对山水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悟镌刻在崖壁之上。

张洪范书石刻,长方形。长1.2米、宽0.6米,距地面高3.4米,凡行14行,每行3~9字不等,为纵向楷书阴刻,左行直书阴刻范读书阅白鹿洞邈,不获与右人游,适见斯洞,远而半没荒奉,此中急惠贝深焉。率工百余,劈顽凿冗,薙莽剖茅,宽其狭高,其果天工人口。丙戌,相成其轩豁宏倘之致,以供范短,筇覆齿所登,刺史张公顾而宣之,为留题焉。张洪范识94字。下刻张鸿范印。微信图片_20250818084718_8.jpg

虎啸龙吟石刻,长方形。长1.2米、宽0.75米,距地面高3.87米,左行横书阴刻虎啸龙吟4字,题刻右侧直书庚辰仲秋太原张含章题9字。张含章,山西太原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任罗平知州。

安乐洞石刻,长方形。长1.1米、宽0.5米,距地面高4.37米,左行横书楷书阴刻安乐洞3字。题刻右上角直书甲子仲冬4字,左下角落款直书张洪范慎余题。清康熙年间只有康熙二十二年为甲子年(1684)。据此可知,安乐洞题刻是张洪范1684年冬刻。微信图片_20250818084713_7.jpg

山高水长石刻,长方形。长1.3米、宽0.47米、厚0.11米,距地面高2.89米,右行横书楷书阴刻山高水长4字。题刻左侧直书丁亥年春罗明使者复圣裔颜光岳题,钟山陆琮书20字。颜光岳,山东曲阜贡生,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任罗平知州。丁亥年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微信图片_20250818084708_6.jpg

站在洞口前,仰望着这些斑驳的石刻,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当年文人墨客们在此吟诗作赋的场景。他们或许曾在洞口临风而立,俯瞰山下的田园风光,感慨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许在洞内秉烛夜谈,探讨着罗平的人文轶事与山水情怀。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更是研究明清时期罗平地方文化的重要史料。

然而,这份宁静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被打破。据水塘村村民回忆,“文革”期间,洞口右侧上方一块刻有 山清水秀的石刻惨遭毁坏,只留下深深浅浅的凿痕,仿佛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那些疯狂的岁月里,多少珍贵的文化遗产毁于一旦,安乐洞的伤痕只是其中微小的一处。但幸运的是,其余四块石刻得以保存,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仔细品读这些历经沧桑的石刻,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工匠们的用心与汗水。石刻上的一些字迹虽已有些模糊,但依然能看出笔力的雄浑与流畅。这些文字,不仅是对山水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文明的传承。

走出洞口,山风拂面,远处山峦叠嶂,溪流潺潺。安乐洞虽历经磨难,却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那些镌刻在崖壁上的文字,如同凝固的时光密码,等待着后人去解读、去传承。